哈工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2024/7/4 10:17:51

专业剖析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航天器、导弹、运载火箭为研究对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防事业,为国家航天、航空和兵器等领域培养具备多维知识体系、复杂工程实践能力、前沿科技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的总体设计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航天、国防事业,本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薪资待遇丰厚,工作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无论你想报效国防事业还是投身科研工作,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都将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特色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依托的学科曾获批国内首个空间飞行器设计博士点,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和工信部重点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团队建设平台,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快舟一号”、“快舟二号”、“吉林一号”等小卫星,2018年,专业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

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理念,力求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牢记使命、追求卓越,拥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能够解决国防、航空和航天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胜任跨学科、跨行业沟通协作,能够引领飞行器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专业的培养特色为:以航天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工作,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为高素质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优越的教学保障条件。突出航天及国防特色,拓宽科研领域,跟踪学科前沿,出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通过科研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科专业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1] 依托科研优势,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从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开设创新训练课程,有20余门创新训练课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团队意识和科研素质。本学科95%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都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际课题,使学生能紧密结合科研工作,长见识、练才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认识、有所思索,造就了哈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2] 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

本专业从创办之始,就立足航天与国防,形成鲜明的航天国防特色,学生培养一直定位于为国防及航空航天等科研生产单位输送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一支以曹喜滨院士为领军人物,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体系,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专业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本专业还聘任多名境外及校外兼职博导,他们均是海外和国内的著名专家,特别是我国著名火箭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研究员被聘为本专业双跨院士,大大提升了本专业影响力和师资队伍水平。

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均投身教学第一线,承担着课程教学、实验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毕业论文指导、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作用。

本学科制定了后续五年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方针,即稳定现有师资队伍,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专业的知名教师包括:

曹喜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工大副校长。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和总装备部授予863计划十五周年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担任国家863领域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卫星专业技术组成员;多颗卫星型号总师,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以曹喜滨教授为带头人的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研究团队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崔乃刚教授,担任教育部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弹道学报》等期刊编委,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某重点武器型号副总师,国防基础科研先进设计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军科委防空反导专业组专家,还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他本人承担了大量的本科教学工作,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崔乃刚教授为带头人的航天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被批准为哈工大优秀教学团队。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各一项。

课程体系

学生前两年主要侧重于通识教育,打牢数理、力学、电学和控制等专业基础;后两年凸显个性发展,通过分方向培养、模块化课程设置、自主化选课以及强化实践环节等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依托紫丁香创新工场等教学实践平台综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工程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学生已多次在国家级和世界级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已于2015年成功发射。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B、材料力学A、自动控制原理B、电工技术B、电子技术B、机械设计基础A等。

专业核心课程:航天技术概论、飞行器结构力学、航天器轨道动力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导弹飞行力学、远程火箭弹道学及制导方法、导弹及运载火箭总体设计、航天器总体设计等。

特色课程

由外籍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设计”1门,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邀请航天专家开设的讲座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本专业科研实力雄厚,专业教师重视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研究方向与国家导弹及航天领域发展规划密切吻合,承担了一大批与国家航空航天及兵器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亿元。这些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预研项目、民用航天项目、各军兵种预研项目,参与了载人航天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与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协作关系,承担了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涵盖了航天领域从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到型号研制不同层面的前沿问题,全面提升了本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本专业教师负责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高等学校自主研制并承担国家任务的的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航天新技术演示验证卫星、国际上第一颗实现在轨飞行的三线阵立体测绘卫星,于2004年发射成功。该项目入选2004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本学科研制的第二颗新技术试验卫星也于2009年发射,2012年圆满完成在轨任务,目前仍超期在轨执行任务。该项成果入选了2012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本专业教师研制的“XX一号”、“XX二号”飞行器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射,圆满完成在轨任务。该飞行器为新概念飞行器,引起了国内外航天界的广泛关注。完全由本专业学生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紫丁香二号”小卫星于2015年发射成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由本专业教师任总师的“吉林1号”卫星也于2015年成功发射,具备了商用卫星的研发能力。2018年,专业教师研制的“龙江二号” 微小型月球探测器成功实施了月球探测任务,为全球首个高校独立研发的环月飞行探测器。成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编写专著和教材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84篇、被EI检索325篇。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专业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教学仪器和设备,建立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微小型航天器设计、研制、集成、测试与试验环境,具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专业与加拿大约克大学成立了航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聘请加拿大约克大学陕晋军教授为合约教授,聘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深空探测领域首席科学家法库教授担任本专业首席国际学术带头人。建有设施一流、展品丰富、国内高校展品中规模最大的航天馆。

国际交流

本专业与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高校联系紧密,每年招收部分5年制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可获俄罗斯高校工学学位及哈工大工学和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以色列等国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稳定的科研、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学生可在本、硕、博期间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项目交流和课程学习及一年以上联合培养等,优秀学生可获学校及国家经费资助。

毕业去向

专业近5年平均就业率95%左右,每年一般有65%以上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还获得出国继续深造的机会。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我校

境外深造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单位:国内著名的航天、航空及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

知名校友:

上世纪60年代毕业生中培养出了一批以载人运载火箭总师刘竹生院士为代表的知名校友,十多人担任国家重点型号总师和总指挥,多人担任航天科研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上世纪90年代后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已经成为航天航空科研生产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国防及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十多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任型号总师、副总师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