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入学时。孩子读大学了,你准备每月给孩子多少零花钱?作为出入大学的新生,你打算一个月花多少钱?这都得有个盘算。为此,8月以来,本报记者分别选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及在汉的三本院校、高职高专,随机采访调查了数十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段从大一到大三,以问卷形式调查他们的每月消费,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刚开学是花钱的大头
置办“行头”近万元
今年的大一新生上大学前购置价值不菲的“装备”,让不少家长有些吃不消。
今年,汉阳市民李秀的女儿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高考之前,我就答应女儿,她考上一本大学,给她2000元钱作为奖励,这笔钱任她自由支配。”李秀说,女儿通知书来了之后,她就按约定将钱给了女儿,很快,女儿就用2000元买了一部手机。“过了几天,女儿跟我说同学都在准备买笔记本电脑、MP3、MP4等。于是,她又跟我提出购买一部电脑和一部MP4。”李秀说,这“两大件”一下子又花去了六千多元,加上入学前她为女儿置办的1000多元的衣物,总花费已经近万元。
“如果人家的孩子都买手机、电脑,我们的孩子没有,不仅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感觉不好受。”李秀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如果他们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掏腰包”。
到校之后,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洗漱用品70元,手机话费100元,衣服320元,网费200元,学习资料费150元。”开学到校仅3天,华中科技大学的小黄就已经用掉了800多元,面对接下来在学校需要开支的其他费用,她尚无预算。“每学期开学都需要购置一些日常用品,开销大也是没有办法的。”
而她的室友小陈除了购置日常用品花销了700元,另外买新手机花了1600元,和朋友聚会、吃饭、唱歌共用掉近800元,开学这几天就开销3000多元。
爱吃、爱玩、爱美、爱读书
消费集中在四方面
爱吃、爱玩、爱美、爱读书……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正处在消费欲望最旺盛的时期。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
在被调查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四成左右,买衣服支出占一至两成,休闲娱乐、健身占一成,买书、文具、学习用品等占一成,人际交往占约一成,其他消费占一成。
在“吃”上,个别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越来越高端的趋势。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王同学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大学食堂的饭菜已经非常丰富,但不少有条件的同学还是会约几个好友,时不时到外面改善伙食。他们去的餐厅有的很高档,两三个人花费就要三四百元。调查显示,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女生喜欢化妆品、衣服,男生喜欢手机、电脑、PSP这些电子产品。记者了解到,普通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在大学生中已经不新鲜了,而PSP、高档手机、便携电视等“新三样”才是现在很多学生开学前的追求目标。
“人情”花费一年下来也不少。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和女友回家见父母、实习请老师吃饭……这些必要的社会活动频繁,开支也不少。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中每年要花费600元以上,近三成的大学生这类花费在1000元左右,一成左右的学生每年要花费数千元。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电子产品花费颇大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上网费成了消费热点。该调查显示,每月100元到200元的上网费占据较大的比例。
此外,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聊天、发短信、上网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通信费在50元左右的占到了三成,月花费高于80元的占到40%。此外,有超过23%的大学生通信费预计花费 100元—200元。不少学生坦言,如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话费,还要支付相应的网络流量费等,开销也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甚至表示自己的通信费用已经占到了生活费的10%左右。
与此相反,购书人群则从大一到大四递减,每月在书报上开支不足50元的占到了七成。从调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侧重使用学校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二是掌上电脑、MP4、ipod、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发达,直接造成网络书籍、电子杂志的普及;三是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生活的复杂化,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多余的精力”花费在阅读上。
“计划意识”有待加强
日子过得“前松后紧”
调查中,四成左右的学生都表示“钱不够花”,“每个月月初、月中比较宽松,越往后去越窘迫”,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学校旁边有个大卖场,里面有很多的店铺,卖啥的都有,每天吃完晚饭后,总和同学去那消费,每个月1000元的生活费也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花光了。”武汉科技大学大二女生小鹃说。
在回答“本月超支了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先花下个月的”,20.22%的学生则选择“向父母打电话要钱”,少部分学生则选择“勤工俭学”、“找同学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
调查显示,大学生还没有相应的理财观念和水平。“我从来都没有记账的习惯,钱都是稀里糊涂地花,等去ATM取款时才知道已经没钱了。每个月900多元的生活费往往熬不到月末,最后只好向家里‘求救’。”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大二男生刘本浩说。
将每天的日常消费都记在本子上,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消费习惯。然而,在记者的调查中,有记账习惯的学生不到三成。
经济来源主要靠爹妈
消费层次呈两极分化
尽管大学生在校外打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大学生还是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爸爸、妈妈都是工薪族,但还是尽最大努力供我上学,所以能省还是要省。”大二学生刘盼说。
看到父母为自己上学花费很多,刘盼表示,自己心里也感觉很愧疚,但毕竟自己还没有上班,不能挣钱。假期打工挣的那点钱,贴补一下平常的生活还行,要是供自己上学,确实十分困难,“没有办法,只能靠老爸、老妈了。”他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不含学杂费和住宿费)最高的达到2.22万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3600元,比较节约的学生一年消费在1万元左右。这其中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通过自主创业或勤工俭学来补充生活费的不到两成。从男、女生年消费额对比来看,女生在花钱精打细算方面要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消费高于父母 感念挣钱不易
绝大多数学生“心难安”
本报的调查结果也显示,4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高于父母,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低于父母,其余的选择“基本相同”或“很难说清”。但具体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数据却有分歧。58%的农村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高于父母,而城市大学生大多认为自己消费水平低于父母。消费水平高于父母,不等于就是“心安理得”,调查中,月消费超过1200元的学生,超过九成认为自己“该反省反省了”。家住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华师大二学生小赵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
小赵对记者说:“我家条件还不错,大一刚来时,想着长这么大第一次要离家那么久,父母怕我亏待了自己,出门给我准备了1万块钱,没想到两个月不到就花光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刚开学,食堂吃不惯。早饭去楼下吃牛肉面6块;中午在学校旁边炒个小炒,其他一算也要12块左右;晚饭就去打个盖饭,10块;晚上拉着寝室的哥们出去喝酒,要面子,基本上都是我请客,这一餐基本就要个六七十块了;衣服长这么大从来没自己动手洗过,都是拿洗衣店去洗,再加上什么抽烟、买水、网费、出去玩什么的,杂七杂八一算下来,一个月光这些就花了两千多。”
他接着说:“这还不算大头,自己在家随手惯了,一不小心手机就丢了,二话没说去买了个新的,花了两千多。刚来学校,喜欢打电话,跟家里人联系,跟朋友联系,邀请那边朋友到武汉来玩,来了吧你也要接待一下,吃饭啊,出去玩啊,也是少不了的……于是,两个月不到,这一万块就没了。”
说起这些,小赵现在还有些心疼,“现在渐渐约管住自己了,都去食堂吃,中午花个六七块就够了,衣服呢也自己洗,也知道怎么用钱了,现在一个月生活费900元足矣。”小赵说自己在这一年的变化已经让父母刮目相看了。“我发现读大学时特别会花钱,一个月平均要花掉900多元,但是工作以后,才知道生活不易,1500元的工资除去租房、水电、吃饭、交际外,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更了解挣钱的辛苦,想着父母按月给我们生活费,是多么不容易!”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说。(本报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晒”账单 人均月支出980元
楚天金报讯 □策划/张国安 采写/本报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学生谈心:想节省点花,但遇到好吃好玩的又有点“HOLD不住”。
■家长语录: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老师声音:按需支取,量入而出,切忌冲动消费;心系社会,胸怀国家,要有感恩的心。
■专家建议:大学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那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没有必要一次配齐。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受访学生平均计算
每月800元或是“标配”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过早,牛肉面7元;中午一个小炒、一瓶饮料总计14元。晚饭炒饭或者盖饭,素的6元,荤的10元;夜宵是泡面加火腿肠,总计6元。偶尔出去喝酒,25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如游戏点卡)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
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每天都在食堂吃,早饭3元,中午和晚上都是6块,没有消夜的习惯,每周日也有次聚餐,AA制每个人只需出20元,课余时间用来写稿赚钱,因此也没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一个月如果按花费来算大概也需要个800元左右,但因为自己在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基本上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算数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家长内心相当纠结
给多怕浪费给少怕不够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去年整个夏天都比较开心,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录取的也是热门专业。为了奖励儿子,李女士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
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1000元,家里负担太重,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真怕儿子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戴先生的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对于儿子在学校的开销,戴先生说,开学时给孩子的4000块钱本是三个月的开销,但过了不到一个月,儿子就说钱已经用光了。“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在湖南长沙县一家印刷公司当会计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需要有“计划”。李先生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对于女儿的消费观,李先生这样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回去以后,和女儿一起把在武汉旅游的发票核算了一下,一起分析分析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同时让女儿自己想想,如果真上大学了,一个月要多少生活费。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
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消费水平要量入为出
老师普遍认为消费应有计划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从我教学这两年的观察发现,‘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表示,而很多80后学生也对90后的消费水平感慨不已。他认为,学生的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家庭实力,但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计划消费”,最终会导致铺张浪费。
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表示,如果学生有心节约,一个月的支出应该不至于超过千元。“比如吃饭,大学食堂有国家给予补贴,一餐饭大概六元足矣,而且比校外安全、卫生。”
钱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有的父母一次给了四个月生活费,没想到孩子两个月不到就花光了,又向家里要,这样是不好的。家长可以分次给,比如每个月或者3个星期给一次,培养一下孩子的理财观念。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会慢慢适应的,花钱就会比较克制了。此外,钱老师还建议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培养一下社会经验,充实一下大学生活。
而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刘美中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生活,合理分配生活费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长期泡在网吧,像游戏点卡这种费用就是非必要支出,应减少。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要真正进入社会,所以要心系社会,胸怀国家,同时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谢谢养育你的父母,体会到生活费的来之不易,不要大手大脚,浪费父母辛苦挣来的钱。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专家称经历磨难才能成长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说,目前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90后学生依靠家长给钱,不愁吃不愁穿,已经习惯了高消费。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疼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生活,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很弱,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对金钱不知道珍惜,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
吴一鸣建议,目前,高校寝室基本安装了固定电话,图书馆、教学楼内也随处可见卡式电话,教学楼内都设置了机房,学生上网十分方便,手机、电脑等并非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一位“励志型”大学生的月账单
性别 男(大二)
早餐 不吃
中餐 食堂打饭12元
晚饭 学校周边10元
消夜 泡面+火腿肠+水8元日常必须支出 总计100元娱乐支出 上网费200元,打球买水之类一个月花大概50元其他支出 每周聚餐,每次30元左右消费习惯 无是否打工 有,做文字类兼职
总计 300元左右
备注:比较少向家里要钱,如果运气比较好,这个月赚得多可不用找家里要钱
一个月以30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