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幼儿家长在网上求助说,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动手嬉闹,不仅被抓伤,还被老师“罚站”,受了不小的委屈。后来经调查,是老师错怪了这个孩子。在事后如何进行处理上,该家长很是纠结:“如果老师不道歉并纠正其错误行为,我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但如果要求老师道歉,又担心以后会给孩子‘穿小鞋’。我该怎么办呢?”
认错无碍“师者尊严”
老师犯错,尤其是错怪孩子时,应当现场道歉,可以及时消除对孩子的负面心理影响。且不说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孩子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自尊心,老师错误批评而且拒不道歉,很可能让孩子走向逆反。即便在幼儿园阶段,幼儿也渴望获得正面评价,一旦被错怪,受委屈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一句道歉,对老师来说很简单,对孩子来说却是“如释重负”,能够帮助其放下包袱,恢复自尊与自信。
不少老师认为,当众向孩子认错有损为师的尊严和权威,以后学生更难管。但其实,老师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相处和交往,很多时候比老师“高高在上”的传统模式更有效。市北高中数学特级教师金荣生深受学生喜爱,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 “千万别在学生面前装权威”。以前,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具有很高的权威,但如今很多方面学生已经超过了老师,老师再“装”,板起面孔拉开距离,学生哪能服气?老师勇于认错、积极改进不足,这种态度反倒更容易赢得学生认可,有助于提升师德修养和权威。
教育是老师倾心育人的工程。教学水平高低固然影响老师的“人气”,但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更能影响学生一生。善于与学生和家长互动、多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老师才能更理解学生、走入学生内心;勇于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批评,大气包容、虚心改正,老师才会成为学生从善如流的高尚人格之师。(本报记者 李爱铭)
管教不能“因噎废食”
今天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和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但是,不能因为部分家长“过度维权”,小题大作要求老师给孩子道歉,而导致教师放任学生不敢管,“因噎废食”影响孩子成长。
记者在不少学校采访时,常听到教师倾诉苦衷:现在的孩子批评不得,有些小事批评孩子说了几句“重话”,孩子就受不了、家长也不满意。一名高中教师说,一次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斥责:“上课时不要聊天,如果要说话,请到教室外,不要影响其他同学。”不料第二天家长就上门,以罚站和侮辱孩子为由,请校长开除这位老师。许多教师无奈地说,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是宝贝,家长一旦“过度维权”,容易让师生关系陷入尴尬。
家长动辄到学校理论、要求老师给孩子道歉,容易导致老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继而放任学生。为此,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将批评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权利规定下来,以保障教师的地位和权益,扶持教师承担教育责任和义务。
掌握好批评尺度,是每位教师需要修炼的“内功”,也是避免师生和家校矛盾的重要能力。孩子即便犯错,老师也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维护学生自尊为前提,多用建议而不是下命令等。这样的批评既能避免孩子和家长的对立情绪反弹,又能“入耳入心”,真正让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