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举办第五届丝绸之路全球治理论坛

2024/6/5 9:22:18


以下图文来源于宣化一中公众号

图片
【开篇语】

2022年9月,我们宣化一中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十纪薪火弦歌,我们为国育才矢志不渝;百廿使命赓续,我们一路凯歌高唱征程。1913年建起的百年礼堂,依然见证着我们无数优秀教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沥血劬劳矢志育人;依然见证着我们无数的优秀学子,为伟大祖国的强势崛起,踔厉奋发,勇于拼搏敢于进取。我们选取校友、教师等的忆念文章,共同忆念那永远不老的青春记忆,共同唤起那永恒珍藏的青春岁月,以最温暖的铭记为“赓续百年荣耀,再创一中辉煌”提供最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图片


“北洋预备学堂”,是早年间张垣各界父老对宣化一中的美誉。北洋指的是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今天就聊聊那些和天津大学相关的陈年往事。



图片


图片


先说说天津。天津的历史比宣化短得多,天津的含义就是天子(朱棣)渡河之津,它刚有名字的时候,宣化已经是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天津和河北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说白了原本就是一家人。近代开埠,天津才兴旺发达起来,1870年开始成为直隶省夏季的省会。从1902年到抗战爆发前,除短暂的一段,迁往保定和北平(北京)外,绝大多数时间的河北省会都在天津。解放以后,1958年到1966年,天津又一次成为河北省省会。文革后期,隶属于河北的天津专区撤销,武清、宝坻等五县划给天津,同时成立廊坊地区,至此河北和天津的区划版图才基本确定。八十年代初,引滦入津工程建成,甘甜的滦河水,滋润了天津人改革开放的幸福生活。

再说说天津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涌现出侯德榜、徐志摩、张太雷、马寅初、茅以升等著名校友。解放初期改名为天津大学,具体原因不详,大概是北洋这个词容易让人想到“北洋军阀”、“北洋水师”这些灰暗的过去吧。但天大人的“北洋情结”却挥之不去,新旧校区,处处都有北洋的身影。

天津大学这个名字,中规中矩,平淡无奇,但它的简称“天大”,却无比响亮,超级霸气。“天”是宇宙与自然的总和,又有着至高无上的内涵,这样的大学怎生了得。不像有的大学简称,容易混淆,像北大(北京大学、北华大学、北部湾大学)、东大(东北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山大、河大、湖大也类似;厦门大学,简称厦大,可人们常说,我不是吓(厦)大的。而天大则不然,怎么想都是好词儿,地大、人大都不如天大。有时候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手机上看了一条消息--“天大的好事在你身边”,打开一看原来是校园餐厅增加了两款特价菜。



图片


图片


接下来该说说宣化一中和天津大学的关系了。两所学校,一个是塞外中学,一个是顶尖大学,本身就不在一个频道,差别大了去了,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首先是办学历史悠久,都拥有120年以上的历史。其次是校园风景相似,每到春天,到处都盛开着海棠花。最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相通,文脉相承。天大人奉行“爱国奉献”,一中人讲求“爱国明责”;天大人恪守“实事求是”,一中人坚持“精细严实”;天大人力笃“矢志创新”,一中人努力“敢为人先”;天大人不懈“追求卓越”,一中人都在“事争一流”。这些学校文化,这些精神品格,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这种文化上的相通、相近,恐怕不能简单说是一种巧合,它和学校的发展历史一定密切相关,“北洋预备学堂”的美名,也应该有它的历史必然。



图片


图片


宣化一中学校文化的奠定,当属首任校长(前五任称监督)李大本。李大本是河北乐亭人,与革命先驱李大钊同村同宗,生于1880年,长李大钊九岁。李大本毕业于北洋大学师范科,1911年底受聘来到宣化,担任宣化府中学堂监督,次年初改称校长,直到1923年暑假后离任。他治校有方,扩展校园,兴建礼堂,施行男女合校,尝试道尔顿制教学法,杏坛清风吹拂塞外,张垣名校由此诞生。由于他开明进步的思想和与李大钊的特殊关系,最早订阅了《每周评论》等刊物,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学校传播。他任校长的十二年里,学校发展,质量提升,成绩卓越,在直隶省享有盛名。由于每年有大批学子考入国立北洋大学,“北洋预备学堂”的美誉由此诞生。

也许有人还会疑惑,为什么是“北洋预备学堂”,而不是“南开预备学堂”呢?这个问题好解释。一方面,李大本校长毕业于北洋大学,自然对北洋大学更为偏爱,对北洋大学的理念也更为认同。另一方面,南开大学建校晚,1919年才开始招生。最主要一个原因,北洋大学前面还有“国立”两个字,而南开大学则是私立学校,学费相差四到五倍。在民国时期,最穷的人没书念,较穷的人上师范,小康人家念官办(国立)。只有富裕家庭的才能上得起私立学校,而只有富豪家庭的子弟才能去教会学校,甚至是国外读书。一中校友里记得有两个人上的是南开,一个是后来也当过校长的童秀明,一个是当过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的童冠贤。要知道,当年的童家,在宣化那可是数一数二的豪门望族。普通人家子弟,能念上北洋,已经是祖上显灵了。

“北洋预备学堂”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宣化一中成为天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天津大学为一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也成为一中高分学生的重要选择。新冠疫情以前,几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天津大学开展研学活动。有一年,去了七个老师,三十多个学生。听说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来了,在天大读书的校友和附近南开的、医科大学的校友来了将近四十人。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人领一个,还有四个人没的可领。最后和老师们一起在天大教工餐厅吃了个饭,着实让做东的校友冯刚教授破费一笔。



图片


图片


冯刚是我刚上班教的那届学生,1994年,以张家口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到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以后的很多年,他成为天大和一中联系的纽带。他对宣化一中的感情很深,贡献也很大。今天一中校园的主要建筑几乎都是冯刚给设计的,如体育馆、科学楼、校门、前庭广场、柳川教学楼、第三教学楼、行政综合楼等等。

设计科学楼的时候,冯刚在天大读研二,恰逢百年校庆,时间紧,任务重。母校一声号令,冯刚二话不说,不分昼夜,很快完成任务。他设计的科学楼,外方内圆,既有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又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教育理念,前脸的钢结构拱券,与老礼堂的拱券一脉相承,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海纳百川的胸襟。整个建筑刚好8888平米,蕴含着对母校未来的美好祝愿。逸夫楼前的半方亭,设计的也很别致,外形是正方体的一半,玻璃钢质地的顶子体现出水的元素,容易让人想到朱熹的那首小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片


图片


一中和天大关系密切,走动得就频繁,走动越频繁,关系也就越密切。北大、清华和天大,是学生们研学旅行去的最多的三所大学,经常是早晨出发,上午去北大或清华,下午就赶往天津,以后的活动主要都在天津。一方面,天大是一中“全天候战略伙伴”,每次活动都精心安排,热情款待。另一方面,在天津吃得好,住得便宜,玩得开心。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天津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五大道、意大利风情街、天塔、天眼、滨江道等等,都让大家流连忘返。西青桥边有一家叫水西村的饭馆,老板还存着我的电话,一接我电话,他就先说话:“您又来了,四大桌,八珍豆腐、无骨带鱼、宫保鸡丁、独面筋,其他现点,主食米饭,中午十二点。”留给我说的就剩一个字,“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冯刚之外,在天津大学还有一位重量级校友——王树新。他1983年宣化一中毕业,考入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机械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校长,现任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是机械工程领域著名科学家。他带领他的团队潜心钻研二十年,其科研成果“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创造出深海下潜10619米的世界纪录,并取得最长连续运行301天,最远航程历程达5506公里的骄人战绩,为国家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2018年国庆假期,王树新校友百忙之中回到母校,亲切看望老师和同学们,并在科学楼报告厅,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当时我想让他给同学们讲讲他心血凝成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出于种种考虑,最后重点讲的是“手术机器人”。其实讲什么并不重要,校友、科学家,报效祖国、前沿科技,王树新往台上一站,本身就是无穷的魅力,并对广大同学产生一生的影响。

去年11月,突然接到王树新的班主任孙致惠老师打来电话,说王树新当选新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起初我还不敢太确定,随后又陆陆续续接到几个天大朋友的信息,我这才得以确认。随后我认真的编了一段话向王树新表示祝贺。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树高千尺根在土,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会继续努力。其实评上什么,当上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国家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图片


图片


“树高千尺根在土,实实在在做点事”,这质朴的话语,这简短的文字,勾画出一个大写的人生。王树新院士用自己的行动,对“敢为人先,事争一流”的一中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天大校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北洋预备学堂,美名永远传扬。愿天津大学与宣化一中, 九万里风鹏正举,携手未来海阔天高!

      

作者:战勇,宣化一中语文教师,副校长。


图片




图文来源:宣化一中公众号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