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杜李彬彬教授团队于 Cell 子刊发表最新成果

2024/7/20 13:15:05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副教授李彬彬博士和环境经济学副教授崔静波博士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全球保护地成效可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达成保护地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因素中,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可达性和保护地周围道路密度等皆带来相关影响。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的传统观点。

该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已在《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保护地成效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关系》(The Synergy between protected area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

李彬彬博士是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吴舒尧,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教授 Stuart Pimm,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副教授崔静波。

研究团队通过评估全球 10143 个保护地及其匹配区域在 2013 年到 2020 年间的变化,分析保护地成效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集中于分析社区发展情况与保护地成效的关系,定义了包括协同改善、经济受损、保护受损、共同受损在内的四种关系。


研究发现,保护地成效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关系最为普遍。此外,经济条件较差的国家保护地有更大概率存在“共同受损”的关系。因此,未能有效缓解贫困问题的地区建立保护地,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损失。该研究也注意到,协同关系在温带森林中最普遍,其次是草地和沙漠生态系统。同时,更大的保护地面积并不能保证“协同发展”关系,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保护地的“协同发展”关系比例都大幅下降。


“未来由于保护地扩张的难度,将需要在人口密集区域建立面积较小的保护地,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区域实施有效管理,将有更高概率带来协同发展关系。” 李彬彬博士表示。

李彬彬博士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研究打破了保护地必然牺牲经济发展的旧有范式,揭示了保护地与经济繁荣之间潜在的正面互动。研究同样探讨了影响保护地社区经济协同效应的因素,这将帮助环境管理者与城市规划者打造更为精准高效的规划策略。”

崔静波博士补充道,“我们旨在运用交叉科学优势,结合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与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学科优势,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科学评估与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