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南国艺术运动一百年。6月8日至9日,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田汉基金会协办的南国艺术运动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成功举办。
参会人员有南国艺术运动的后人们,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香港都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高校及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等机构的30余位专家。与会学者围绕南国戏剧运动与艺术实践、综合性艺术探索、艺术精神与艺术观、国际影响与跨文化传播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6月8日上午,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原会长徐晓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为研讨会致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郭富民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发表致辞
郝戎在致辞中指出,这是百年来首次召开以“南国艺术运动”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南国戏剧演出对话剧的民族化和传统戏剧的现代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方向、路径的探索,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南国艺术运动因其综合性的艺术实践、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实践与教学、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都有重要意义。这次研讨会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方向、道路、总体结构和发展模式有更清楚、更确定的认识,使得我们在中国演剧体系建设上有更明确的思路、更切实有效的方针和策略。
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教授发表致辞
徐晓钟在致辞中表示,田汉先生是中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又是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创作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我们要更好地学习田汉先生的创作财富和人格精神财富,像他那样永远怀着民族安危的意识,紧密结合时代,紧密结合人民大众,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实面前,抓住根本,在纷繁变化的文化现象中,把握方向和规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理论创新与发展。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发表致辞
廖奔在致辞中表示,南国艺术运动正是爱美剧消停、国剧运动失败、左翼戏剧运动兴起的前期,因田汉先生的坚守,才维系了话剧走向时代主流艺术的洪流。所以正值南国艺术运动百年之际,中央戏剧学院召开此次专题研讨会,对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史上这段可歌可泣的奋争,对田汉戏剧道路上的这座里程碑加以重点关注,具有回顾历史、探索未来的价值和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主题发言环节。
中央戏剧学院谭霈生教授、丁涛教授发表演讲
在“回顾与纪念”单元,中央戏剧学院谭霈生教授和丁涛教授以《民族—时代精神之光、之殇——大变革视野下的百年回眸》为题,分享了多年来研究田汉的心路历程,梳理了田汉作品中漂泊者的形象意义,分析了田汉剧作中所表达出的时代精神构成,并从中指出田汉的艺术观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其唯美倾向不是自我的唯美,而是民众的唯美,这是和西方唯美主义截然不同之处。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孙大庆教授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孙大庆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场景关注:南国艺术运动与美术》的演讲,从“南国艺术运动”与“中国美术”的交集入手,指出对社会场景进行关照的绘画方式是“南国美术”的主要表达形式。田汉和南国艺术运动的实践,更归属于一种建立民族叙事的探索,具体呈现为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叉探索的现代性意义与价值;田汉和南国社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构建“中国本土的现代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白尘之女陈虹发表演讲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白尘之女陈虹以“师承”为题,回顾了自己父亲与田汉先生交往的动情故事,认为南国的门生们从老师身上继承下来的不只是学术和技艺,更多的是“学习到了怎样做人”,因此南国艺术学院才培养出了有思想的、与时代和人民血肉相连的艺术家。
上海电视台导演、郑君里之子郑大里发表演讲
上海电视台导演、郑君里之子郑大里以《郑君里著作中的南国社》为题,回忆了父亲郑君里作为田汉和欧阳予倩的学生及南国运动的参与者,在“南国”综合学习各类艺术,深度参与戏剧创作,在一个开放的艺术过程中,得益匪浅,最终成就了艺术事业。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郭富民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郭富民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女性形象梳理,发表了题为《时代新人的舞台想象——“潘金莲”与欧阳予倩笔下的女士们》的演讲,将目光投射到中国话剧发展史上迥然不同但又形象各异的女性角色上,指出百年前欧阳予倩创作的《潘金莲》,之所以影响巨大,核心在于欧阳予倩笔下诞生了一个空前的新人形象。戏剧艺术要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构建中国演剧体系要以人为本,塑造现代人。
田汉基金会秘书长,田汉之孙、欧阳予倩外孙欧阳维发表演讲
田汉基金会秘书长,田汉之孙、欧阳予倩外孙欧阳维以《南国艺术运动的历史贡献与启示》为题,详细介绍了南国艺术运动的六个主要阶段,总结了南国艺术运动的历史贡献和启示,认为南国艺术运动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独立自主的创业精神,聚集培养了一批精英骨干艺术人才,体现了强烈的先锋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创造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为左翼文艺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6月8日下午,研讨会进入“戏剧运动与艺术实践”单元。南国艺术运动首先是在戏剧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甚至话剧这一名称是在南国时期被命名和推广开来,总结南国艺术运动中的戏剧成就,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发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以《南国社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为题,论述了南国社的组成特点、戏剧创作、演出形式和社会反响,指出南国社之所以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用,因其具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生活化的创作追求、时尚化的演剧新风、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社会化的办学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毛夫国发表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毛夫国以《“新阶段转换”的开启:南国社<卡门>的演出》为题,分析了1930年6月《卡门》演出对南国社演剧风格转变的重要意义,对南国社演出风格的转变历程和演出情况进行了深入解读。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副研究员俞宽宏发表演讲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副研究员俞宽宏发表了题为《南国社与摩登社关系考析》的演讲,详细考证了摩登社的学校戏剧运动和其对左翼进步戏剧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组建成因、人员构成、发展过程及艺术主张,指出其与南国社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汪闻婕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汪闻婕发表的演讲题目为《从<名优之死>看田汉的批判现实主义锋芒》,她从《名优之死》的剧作取材、主题、环境刻画以及人物塑造等多个方面,阐释了田汉巧妙糅合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所形成的既深刻又新颖的艺术表达方法。
中国戏曲学院讲师陈杰发表演讲
中国戏曲学院讲师陈杰发表了题为《周贻白与南国社——兼论南国戏剧电影运动对周贻白戏剧创作的启迪与影响》的演讲,择取周贻白的两部历史题材话剧《李香君》《花木兰》和欧阳予倩的话剧《桃花扇》、桂剧《木兰从军》进行对比分析,阐明田汉和欧阳予倩对周贻白戏剧创作道路的启迪和影响。
6月8日下午,研讨会还设立了“综合性艺术探索”单元,这是因为南国艺术运动不仅在戏剧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出版等各个门类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发表演讲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联袂发表了题为《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制度创新和先锋意识》的演讲,通过分析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激进、短暂而突出的史实,肯定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提出南国艺术学院的出现,暗合了世界现代艺术革命的潮流。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武亚军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武亚军以南国社中兼具戏剧人和电影人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为切入点,分析了两个艺术门类互通互鉴、融合促进的关系,带来了题为《“剧影人”在南国艺术运动中的促融发展》的演讲,认为学界应该重视南国艺术运动中的“剧影人”现象,这是南国艺术运动在话剧、电影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原因。
徐悲鸿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名发表演讲
徐悲鸿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名发表的演讲题目为《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南国艺术运动中徐悲鸿的热辣滚烫》。演讲回顾了徐悲鸿与田汉在南国社时代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以及徐悲鸿“求真求美”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了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汭屿发表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汭屿发表了《何谓“新国剧”?——南国社戏曲改革理念》的演讲,她将研究视角放在南国社的戏曲实践上,解析了何为“新国剧”,并总结了田汉和欧阳予倩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辩证态度,以及南国艺术运动时期的民族化演剧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讲师赵文悦发表演讲
四川美术学院讲师赵文悦的演讲题目为《观念的交织与想象的暴露:再论南国艺术学院背景下的田汉与徐悲鸿的合作》。演讲讨论了田汉与徐悲鸿两人在南国艺术学院时期合作的辩证关系,触及了在二者关系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前卫性实现的两种不同文化策略和实际境遇。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方桂林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方桂林以《私学的示威:南国艺术学院“西征杭州”细节探赜》为题,梳理了南国师生西征杭州公演的史料,指出西征公演正是“有生命的”“自由奋发”的南国精神的体现。
6月9日上午,研讨会进入“艺术精神与艺术观”单元。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珂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珂结合自身创排欧阳予倩名剧《潘金莲》的经验,发表了题为《南国艺术运动中的欧阳予倩<潘金莲>新解与新编》的演讲,认为这部作品是二十世纪以现代意识重新书写潘金莲的第一部作品;也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至今仍拥有重要的社会及美学价值,并总结了欧阳予倩在创作《潘金莲》时赋予人物的时代理解与现代阐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胡静发表演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胡静的演讲题目为《论南国艺术精神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转型》,指出南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包括艺术社会化与社会艺术化、在野的艺术运动精神、摩登精神和艺术运动中的社会主题四个层面,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许昳婷发表演讲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许昳婷的演讲题目为《从“情绪主观”到“革命情绪”的生成:试论20世纪30年代前后田汉戏剧观念的转变》,从田汉对“新浪漫主义”的推崇转向对“新现实主义”的接受,论述了田汉从重视“主观情绪”到追求“艺术实用化”的理念再到对“革命情绪”的体认。
中北大学讲师刘鋆滢发表演讲
中北大学讲师刘鋆滢将田汉独立编导的影片《到民间去》《断笛余音》《南京》作为讨论对象,发表了题为《南国艺术运动与“银色的梦”》的演讲,重新审视和评价田汉在20年代的电影活动,指出“银色的梦”综合体现了田汉早期电影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创作习惯及美学取向,是南国艺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革命大潮中的一股潜流,体现出艺术革命运动的有效策略。
6月9日上午,研讨会还设立了“国际影响与跨文化传播”单元。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秦刚发表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秦刚发表了题为《南国艺术运动时期的田汉与谷崎润一郎》的演讲,分析了田汉创作的多部偏于浪漫与唯美的剧作,这些作品中有谷崎润一郎文学的印迹,但田汉的戏剧与电影创作始终聚焦于社会现实问题,展现出比谷崎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介入意识,这构成了他在艺术理念上超越唯美主义的独特之处。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秦宏发表演讲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秦宏聚焦田汉在早期创作中的流浪者形象,以《田汉对爱尔兰流浪书写的借鉴与创新》为题,分析了田汉对外国文化元素进行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提出田汉早期创作中的波西米亚风格是在外国文学和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诞生的新的文艺风格。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讲师阎瑜发表演讲
来自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讲师阎瑜发表了题为《田汉南国社时期文艺思想的形成与日本大正文坛——以谷崎润一郎的影响为中心》的演讲。她梳理了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和日本大正时期文学对田汉早期作品创作的影响,指出“走进民众”的人民立场正是田汉创作思想的不同之处。
香港都会大学助理教授卢敏芝发表演讲
香港都会大学助理教授卢敏芝以《田汉于南国社期间与旅沪日本作家的交流——兼论南国小剧场运动与筑地小剧场运动的渊源》为题,考证了南国小剧场运动与筑地小剧场的历史脉络,整理分析了南国小剧场运动的理论、作品和实践,着重考察了田汉的戏剧活动如何紧贴当时国外先锋戏剧实验的发展及发展轨迹。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袁婵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袁婵发表了《新世纪海外田汉研究综述》的演讲,介绍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外英语世界和华语世界的田汉研究趋势及成果,提出新世纪以来海外的田汉研究,可总结为理论化、宏观性和对话性的特点,希望为中国学界的田汉研究提供参考,并展开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陈思发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陈思发表了题为《以画入戏:田汉剧作<一致>与表现主义的跨媒介重构及其国际连带》的演讲,她分析了田汉的独幕剧《一致》与霍德勒《一致》、沃茨《马蒙》和蒙克《呐喊》三幅画作的视听意象关系,探讨了田汉对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形式跨媒介、跨国境的重构与转化方法。
本次研讨会,除专家论坛外,还在6月9日下午设置了青年论坛,供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享自己在南国艺术运动上的研究心得,并与专家们请教交流。
台湾清华大学在读博士邵悦发表演讲
台湾清华大学在读博士邵悦发表的演讲题目是《一九三〇年的田汉与南国——在左翼文艺运动视阈下重读<我们的自己批判>》,重新审视《我们的自己批判》所包含的复杂历史现实及其独特的批判视角。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唐子瑾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唐子瑾发表了题为《从黄大傻的生存焦虑看早期田汉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演讲,她从《获虎之夜》整体情节设置所涉及的现实和梦幻的融合以及黄大傻的生存焦虑体验这两点出发,探讨了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下的田汉早期创作风格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张东悦发表演讲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张东悦的演讲题目是《田汉剧作<卡门>与南国戏剧运动 ——同时代国际语境下<卡门>的文本流变》,将田汉剧作《卡门》与比才所作歌剧《卡门》的日译本、日本艺术座剧团的话剧《卡门》的剧本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了田汉的话剧《卡门》的创作方法及独特性,探讨了《卡门》的艺术倾向与南国戏剧运动的关系。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硕士刘志杰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硕士刘志杰对田汉在南国艺术运动时的话剧民族化实践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田汉民族化探索的思想来源,发表了题为《南国艺术运动与田汉的话剧民族化求索之路》的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硕士刘天叶发表演讲
中央戏剧学院在读硕士刘天叶以《南国先声,余音绕梁——南国时代田汉戏曲改革思想与实践初探》为题,结合南国艺术运动中的演出实践,论述了田汉戏曲现代化和话剧民族化的探索道路及其价值。
会议于6月9日下午闭幕,郭富民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这次研讨会论题广泛、探讨深入,很多方面有创见,年轻学者尤其有活力。南国艺术运动就是年轻人干起来的,南国的事业就是我们今天的事业,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一百年前,田汉、欧阳予倩所做的戏剧民族化探索,在舞台上寻找和塑造时代新人的努力,对今天的艺术实践依然有启发性和延展性。我们对南国艺术运动的研究将逐步系统化、常态化,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南国留下的精神财富和艺术遗产,会融入我们正在建构的中国演剧体系之中,而中国戏剧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南国社前辈
与会人员合影
从1924年1月田汉与妻子易漱瑜女士一同创办《南国半月刊》,到1930年9月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田汉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历时七年。百年后的今天,回望田汉、欧阳予倩等先驱前辈在南国艺术运动中的奋斗精神和艺术建设,依然激荡人心,给予我们力量。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是中国几代戏剧人的夙愿,是当今中国戏剧人面对世界舞台的解决方案,更是我辈的时代使命。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探究前辈的筚路蓝缕之功,就是为了照亮未来中国戏剧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