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中学生不知雷锋为何人?

2012/2/10 17:32:41

  开学伊始,很多中小学生结伴来到杭州雷锋纪念馆参观,但他们诸如“活雷锋是什么意思”的提问让人深思

  50年后,雷锋还活在我们心中吗?

  编前: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今年3月5日,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

  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特别是信任感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让雷锋精神得以传承,突出市场经济下的时代特点和普世价值观?如何改变“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尴尬情形?雷锋在孩子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将如何传承新形势下的雷锋精神?值得探讨和深思。

  昨天,百位艺术家齐聚杭城,为雷锋题词作画,纪念这位逝世50周年“平凡而伟大”的青年。

  50年过去了,雷锋的故事还在流传。可雷锋精神他是有钱人,传承了吗?对于雷锋,作为未来的希望,学生一代又如何感知呢?

  “雷锋是有钱人吗?”“活雷锋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常让邵露霞感到惊讶。

  邵露霞,杭州市雷锋纪念馆(全国首家民间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每周接待近千名参观人员,其中大部分为学生。

  学生的问题,总让她有点猝不及防,她也曾怀疑过,雷锋是不是真的离我们远了。但每当看到学生们渴求的眼神时,她又倍感欣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能解答他们的这3个疑问,雷锋是谁?雷锋精神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参观人数从每月百人到千余人

  “哇,这是雷锋用过的被子啊。”前天,杭州雷锋纪念馆,丰潭中学初三的王同学和两位同伴,围在玻璃展台前赞道。

  “我们刚转校过来,从没参观过,”王同学略显不好意思。虽然,对于雷锋,她们早从课本中认识了雷锋,但,“课本中的雷锋,还是有局限,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他,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祝同学在一旁补充道。

  参观的学生中,不乏这样抱着认真学习并反思态度的学生,这总能让馆长马水泉欣慰。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民间雷锋纪念馆杭州雷锋纪念馆成立。目前,藏品达万余件,全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从雷锋穿过的军服、盖过的被子、报告录音,到以雷锋为载体的各种宣传画册书籍等。

  2008年起,纪念馆陆续被评为杭州市第二课堂教育基地、杭州市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杭州西湖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杭州下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授牌同增长的是参观人数,从每月最初百人至现今的千余人。节假日、寒暑假,是参观高峰期,“学生自发组织,或者老师带队过来”。他们或做笔记、或写感想。

  最让馆长马水泉感动的是,“有些家长,手抱着婴儿过来;有些家长,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过来。”

  雷锋,正在一步步地走入下一代的心中。这让马水泉看到,自己正离创办雷锋纪念馆的目的越来越近:办纪念馆如办学校,启发后人,传承美德。

  只是,传承需要时间在年轻人的心间发芽成长。浇灌它的,是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是社会良好的氛围。

  雷锋不应只是孩子们心中的一个符号

  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画面。

  “咚咚咚”,杭州雷锋纪念馆的楼梯上,响起一串急促的脚步声。3位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的学生,往馆内冲。“老师,给我盖个章。”说着,他们掏出“第二课堂”参观盖章券(杭州现有98家第二课堂基地,向杭州主城区及萧山、余杭两区的学生开放。这些课堂包括公益性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馆等,学生们每年可免费参观其中6家基地)。

  前天是杭州市中小学报到日,一下课,学生们就从学校往对面的杭州雷锋纪念馆跑。一敲完章,又转身走了。“以前我们就来参观过,因为离学校近,所以每年还会再来这里敲章。”他们这样解释自己不参观的原因。

  “雷锋怎么不认识?”他们笑道,“小学的课本里就有,小学军训时也放过电影。”

  那么,雷锋之于他们,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好人。”其中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对于这个评价,另2位点了点头。“可,他又好在哪里呢?”话音未落,他们就“咚咚咚”地跑下楼去。

  又跑来几批背着书包的学生,带着同样的绿色册子,前去盖章。随后,便又离去。对于雷锋,他们也早有认识。可“认知”却不多,“助人”、“伟大”、“好人”,是他们用得最多的评价,简单而抽象。

  似乎,这些学生更多地认为,雷锋是一座丰碑,站在那里,仅让我们敬仰,而不是靠近。

  雷锋离年轻一代远了吗

  “雷锋精神的现代传承很有必要。”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同学和同伴异口同声并果断地说道。在她们的印象里,雷锋精神主要是“助人为乐”。虽然这已是陈词滥调,但“现在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

  每逢节假日,成批的学生团队前来纪念馆参观。“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听得挺认真的,对于互动,也会有回应。”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中,给邵露霞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雷锋是有钱人吗?”当时,她有点不知所措。

  在那个月工资不足10元的年代,能拿出200元助人,在小朋友看来,“他本身该有多么的富裕,才有余钱。”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小朋友也对雷锋陌生了。

  在介绍当代先进人物事迹时,小朋友还会问:“活雷锋是什么意思?”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雷锋精神的传承,他们并不理解。

  虽然,在说出这些问题时,邵露霞还觉得不可思议。但她仍感欣慰的是,能通过展览与讲解,让学生们理解雷锋是谁、雷锋精神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学什么,“这些就已足够”。

  雷锋精神在当下应有新的诠释

  雷锋精神之于当代,该怎样理解?怎样传承呢?馆长马水泉有自己的理解。

  助人为乐,“其实,助人之时,心里真会感到愉快,这比什么都好。”而这一精神,“并不难做到,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斑马线上扶老人过街。比如,别人汽车抛锚,开车路过的你相借个千斤顶。

  勤俭节约,“这也不过时”。不少人请客吃饭,好面子讲排场,出手阔绰,“可是,这都有必要吗?”其实,“吃不完,打个包,也不丢面子吧?”

  敬业爱岗,“用现代的说法,叫职业素养过关吧。”这一标准,“可是很多企业招人的关键呀。”

  集体主义,也就是团队意识,“这很需要”。其实,“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会看应聘者有没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会教会你如何去合作,如何去沟通。”

  虽然,对于“钉子精神”,有人存异议。但马水泉认为,“他们理解偏了。”钉子精神,“就是挤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进取心。”

  “只要我们从身边的事做起,这些都不难做到。”那么。何不从现在就去做呢?

  如何让下一代传承雷锋精神

  马水泉一直都固执地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雷锋精神,存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一时的迷失。他至今还记得,在省府路小学举办讲座时,孩子们认真渴求的眼神。其实,“孩子是天真善良的,他们需要学校家长很好地去引导。”马水泉认为。

  那么,如何引导?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找回迷失的雷锋精神呢?

  作为学生,王同学有自己的认识:如果每年的3月5日,学校不只是广播宣传雷锋事迹,而能由老师亲自带着我们去做好事,这样,我们能感受到更多。

  对于家长,祝同学也说出了“要求”:“其实,家长才是第一导师,他们的一切言行,在我们的这里,都是被模仿的。所幸,我的爸爸妈妈,会主动让座,会斑马让行。”

  其实,她们的想法,也正是马水泉创办5年纪念馆的感悟:“如果家长老师,不能正确引导,那很糟糕,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以身作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