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全职洋教授被美指涉嫌诈骗科研经费

2012/2/10 17:34:59
  2011年5月17日,南京工业大学举行Craig A. Grimes教授的受聘仪式,他被引进成为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教授。图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网站。

  2011年5月17日,美国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Craig A. Grimes(克雷格·格莱姆斯)被南京工业大学引进,成为该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教授。不料,才过去半年多时间,克雷格·格莱姆斯就被美国司法部指控滥用数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并且涉嫌洗钱等行为。

  这是学术机构引进海外人才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负面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引进的人才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中国的学术繁荣作出了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极少数人利用中外语言的差异和教职设置的区别,虚夸头衔、伪造履历,从而在中国骗取较高的职称职位。

  这其中,还有极少数人因在国外出现违反科研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等问题被清除出了学术界,却被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引进。

  洋教授被指控多项罪名

  美国时间2012年1月31日,美国司法部网站刊文称,位于美国宾夕法利亚州中区的美国检察官办公室已经向法院起诉,指控克雷格·格莱姆斯存在诈骗、虚假陈述以及洗钱等罪名。

  55岁的克雷格·格莱姆斯此前曾担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正教授。

  他第一项被指控的罪名是滥用科研经费。

  该文称,2006年6月30日至2011年2月1日期间,克雷格·格莱姆斯以一个私人公司的名义,请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款约120万美元用于开展一项关于病人血液中气体测量的研究。

  在申请的过程中,他向NIH特别强调愿意出资约51万美元供一所大学的医学中心进行成人和婴儿的临床医学研究。然而,文章称,这笔资金从来没有兑现,相反,克雷格·格莱姆斯将这笔巨资部分据为已有,临床研究也从未进行。

  克雷格·格莱姆斯受到的第二项指控是对能源部进行了虚假陈述以获得科研经费。

  2009年8月,他从美国能源部申请约190万美元经费,以进行一项与能源有关的研究,美国能源部予以了支持。但是,他申请的该项研究要求此前没有获得过其它来自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的资助。然而,在申请过程中,他隐瞒了该项目已经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巨资资助的事实。

  克雷格·格莱姆斯被指控的第三项罪名是洗钱罪,这源于他从NIH获取不当收益。

  在该文中,律师Peter J. Smith声称:“涉嫌研究诈骗的任何人都应该接受联邦机构的调查。”美国能源部的检察长Greg Friedman也谈到,“科研经费的滥用是不可取的……要让那些诈骗者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该文称,如果罪名成立,克雷格·格莱姆斯将面临35年的监禁和75万美元的罚款。

  问题教授被南工大引进

  据报道,克雷格·格莱姆斯的问题早已被相关部门获悉,2010年12月31日,他就已因滥用经费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除。2010年夏天,克雷格·格莱姆斯接受德州理工大学的聘请,准备于2011年1月开始在该校任职,但德州理工大学于2010年8月撤回了对他的聘请。

  2011年5月,克雷格·格莱姆斯被南京工业大学引进,成为该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教授。

  在南京工业大学网站上,仍能找到聘任仪式的新闻稿和图片报道。该新闻稿称,克雷格·格莱姆斯是“我校首次引进的外籍全职教授”。

  相关校领导在聘任仪式上强调,克雷格·格莱姆斯教授是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材料、电磁能量调控以及远程传感器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的引进“意味着将进一步提高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能源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

  该文还对克雷格·格莱姆斯作了简介,称他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近300篇论文和综述,有专著125篇(本),专利13项,在近50多个国际会议上做过报告。担任国际期刊《传感器》的主编和多个期刊的编委。“主持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能源部、国防部和公司等50多个项目,项目总经费约1300万美元。”

  克雷格·格莱姆斯的受聘“价码”没有被披露,但据该校2011年公布的《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克雷格·格莱姆斯比较符合该文件中“第二层次”人才中所包含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一项,该项引进条件为“提供100平方米左右的校内住房一套,一次性补贴购房款的50%作为安家费;自然科学类提供400万~600万元科研启动及工作经费”等。该文件还称:“外籍专家或特殊情况者,可与学校单独签订人才引进协议。”

  记者也在2011年江苏省“创新团队”公示公告中找到了克雷格·格莱姆斯的名字,他是南京工业大学一个团队的核心成员。据报道,江苏省大力支持创新团队,入选者三年内将获得300万~800万元的个人经费补助以及1000万~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

  目前已经被要求停止工作

  2月9日,南京工业大学宣传部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应了克雷格·格莱姆斯的相关问题。

  他称,学校在美国司法部网站刊登文章的第二天就组织召开了高层会议,专门研讨处理该问题。由于克雷格·格莱姆斯跟南京工业大学的协议中有一年的试用期,目前,学校已经要求他暂时停止了工作,学校将在司法程序有了结果以后再做决定。

  这位负责人说,之所以没有直接解聘,是因为“这种国际顶尖人才引进不易,万一他没有问题呢?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不一定成立,所以我们先要求他停止工作,等待司法结果,如果属实,那我们学校再作解聘或其他处理。”

  这位负责人称,学校之所以引进克雷格·格莱姆斯,是因为他确实是相关学术领域的顶尖专家,“在该领域的一项学者排名中排第25位”。

  记者在科学观察(ScienceWatch)网站上找到了这个排名,该排名称,2011年3月2日,以使用定量数据分析和预测最有影响力研究人员见长的汤森路透集团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位材料学家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克雷格·格莱姆斯以55篇文章和3600多个引用名列第25位。

  记者还发现,在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几年前就有对克雷格·格莱姆斯学术成果的引介,并称是该领域的顶尖水平。

  南京工业大学宣传部负责人称,在美国司法部的文章出来后,学校也与克雷格·格莱姆斯取得了联系,“他自己也承认确实存在问题”。

  但这位负责人称,也不能排除有其他因素在里面,比如美国很忌讳顶尖人才流失到中国,何况还涉及敏感的能源领域,南京工业大学引进此人之前,美国司法部并没有动作,“如果早起诉我们就不引进了”。

  他同时声称,南京工业大学对引进人才的考察是很严密的,会进行多项审核。但这位负责人没有透露相关详情,也没有介绍引进克雷格·格莱姆斯学校所给予的条件。

  求贤若渴却又缺乏严格的筛查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引进人才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问题也开始频频浮现。

  据记者统计,仅在去年,国内就有多个引进人才的问题被曝光。

  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归国的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院长陈良尧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国内,类似问题程度不一地普遍存在。“由于我国人才出现了断层,国家求贤若渴,希望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然而,在操作中,却经常由于操作机构的不专业或者操作程序上的漏洞丛生,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陈良尧说,最显著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承诺回国工作的时间问题,很多引进政策都要求全职和全时回国,或者大部分时间在中国,但事实上许多引进人才都做不到,有些利用学术休假来中国,有些利用寒暑假等季节性休假时间来中国。“他们虽然为学术交流作出了一些贡献,但长期看弊大于利,因为这种短期行为并不能为人才引进单位建立真正有效的工作基础,更像是为了淘金。”

  正因为求贤若渴,又没有严格的筛查机制,有时候未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陈良尧说,据他所知,国内学术机构对年轻的引进人才审查比较严格,对高层次的人才反而放宽了审查。“盲目相信他们的履历,缺少严格的审查程序,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推荐信。事实上,国外高层次学术岗位的聘任十分重视对应聘人的学术评价和推荐意见,都需由多位资深学者推荐,这些学者非常看重自己的信誉,注重推荐诚信,一般不会草率或违心推荐,何况一般还要求至少有五封以上的推荐信。”

  具有浓厚英式教育色彩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人力资源办公室负责人许宁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校在人才引进上效仿英国高校的做法,对于高端人才,学校会请猎头招聘,对于特别高端的人才,学校甚至会请第三方机构提供全面评估报告。不仅要求对他的学术水平作出评估,还要考察他的性格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访问他的同事和朋友,是全方面的评估。同时,学校不仅需要推荐信,人事部门还会对推荐学者进行回访和调查核实。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表示,诚信是学者最基本的底线,如果在科研诚信上造假,证明这样的人并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

  他说,引进人才出现问题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多起,体现了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案例中,国内学术机构出现了与引进人才“利益合谋”的现象。引进人才通过虚构履历和拔高职称获得中国的种种学术头衔及现实利益,学术机构虽然心知肚明,却从引进人才的头衔中获得了科研论文、声誉及科研经费,因此出现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乱象。

  王旭明说,这是最该抨击的行为,“不论是其他领域还是学术界,如果在利益面前失去道德操守,就会变成魔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