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引进不应迷信“光环”

2012/2/22 21:28:15

我国近年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广揽天下英才。但与此同时,各高校引进“洋教授”出现了不少负面新闻。

最新的一起,是南京工业大学去年引进美国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克雷格·格莱姆斯为该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职教授。不料,才过去半年多时间,克雷格·格莱姆斯就被美国司法部指控滥用数百万美元研究经费,并且涉嫌洗钱等行为。南京工业大学目前已经停止其工作。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们对人才引进的审核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高层次的人才反而放宽了审查。究其原因,或是行政性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专业人才评判标准有误差,或是盲目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缺少严格的审查程序,尤其是缺少国际权威学者的推荐环节,更甚之者,这种“疏漏”可能还是国内学术机构与引进人才“利益合谋”的结果。由于这些戴着光环(哪怕是人造的光环)的“洋教授”能帮助学校在申报课题、申请科研经费和资助,提升学校声誉等方面具有明显影响力,因此出现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乱象。

对引进“洋教授”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理性看待。首先应该明确,鼓励引进“洋教授”的方向应该坚持,不可因噎废食。在当前整个国际人才市场中,中国是人才流失的大国,但远非吸引人才的大国,“洋教授”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其次,鉴于我国目前的整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要真正吸引国外顶尖学者不现实,因此,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这就好比CBA联赛,你永远不可能吸引巅峰时期的乔丹加盟,但有个马布里,北京队就变了个样。因此,我觉得应重在对学者的科研实力做出正确的评价,不必迷信名校的教授职称。第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出现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和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的体现,很多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还有待良好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约束。

与“洋教授”本身的出现问题比较起来,倒是另外一方面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我们引进了真正的高层次人才之后,如何能够留得住人才?如何评估他们的成果?怎样为其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怎样使其真正融入研究团队带动更多国内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成长?很多高校引进“洋教授”只着眼于短期效应,人才引得进却留不住,更谈不上用得好了,甚至全职教授一年也在国内待不了几个月,他们与研究机构完全各取所需,人才不能真正融入中国社会,这不但使其研究成果大打折扣,也使国家的人才竞争战略徒有其表。这些才是“洋教授”引进中最大的问题。 

不管怎样,古人有千金买千里马尸骨的美谈,我们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虽然难免泥沙俱下,但至少也表明了一个求贤若渴的姿态,希望我们能从南京工业大学的“洋教授”事件中吸取教训,使更多名实相符的“洋教授”落户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