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总裁班被学员状告欺诈招生

2012/3/5 14:18:22

  王明夫、阎学通、彭剑锋、林毅夫、胡鞍钢、郎咸平、钟朋荣……正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师,吸引千万身家的老总于博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总裁研修班”。但至今课程将尽,这些专家学者无一在课堂上露过面。昨日下午1时,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于博状告清华大学以欺诈手段招生一案。

    于博要求清华大学按照招生简章的承诺延请名师授课,并赔偿损失十万元。

   “广告”宣传让你心动:清华大学开办“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总裁研修班”,招生对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及其他决策层领导,政府领导”,从而“使企业家通过资本视角,了解和掌握现代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筹划的知识与方法”。主讲老师个个大名鼎鼎。心动后的行动,让总裁们大呼上当。原来,这个总裁研修班并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而是外包给了张中朝老师个人。明白了,作为个人承包项目,自然要追求利益,选择课时费便宜的学者。

  名校的MBA、EMBA比比皆是,总裁研修班、精英培训班、卓越女性课程、奢侈品培训班接踵而来……市场有需求,培训就跟进。这些除了极少数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外,绝大多数是由知名高校“主办”,也可称之为高校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多种经营”。这些高校是否正而八经进行“培训”呢?是否禀承着大学精神在进行“培训”呢?是否承担着社会责任在进行“培训”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在市场上高声吆喝的高级培训班,虽然都冠着名校的牌子,但在实际操作上,具体代理前期市场研究、宣传、招生、班级管理等事务的,基本上都是一家与高校合作的咨询公司,名校大多只出校名,或者仅负责师资和场地安排,其余全部“外包”给了代理咨询公司。清华大学的“总裁研修班”也是外包给了个人,“操作程序”正是如此。

  高校承担起继续教育的责任,应该说是一个“双赢”之策,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知识与技能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中得到经济利益。有关人士认为,在非学历培训领域,高校的金字招牌是最吸引人的。名校基本做的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光一个学校的牌子,就要拿走这些高价班学费的好几成。高校“卖招牌”式的培训,是教育培训市场化的“缩影”,也是“魔影”。

  《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有一门神功“凌波虚步”。这些高校培训班走的也是“凌波虚步”,让人见首不见尾,一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继续教育中的培训环节走市场化之路,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忌走“虚步”。连清华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都已“误入”继续教育的“歧途”,看来规范高校的继续教育已是迫在眉睫。高校,请珍惜你的“招牌”。

相关文章